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“我的家乡有非遗”走近郸城道情筒
- 作者:王涵 文 马腾腾 图
- 时间:2020-07-26
- 来源:[db:来源]
7月25日,RAYBET雷竞技app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“豫承坚守,探寻非遗”实践团队周口小队前往周口市郸城县,拜访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郸城道情筒传承人杨中英老师,深入了解了道情筒的历史由来和文化意义。
实践团队到达杨中英老师家中后,受到了杨中英老师的热情接待。实践团队在和杨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,“郸城道情筒”是家族传承文化;道情是渔鼓的前身,“道情”又名“黄冠体”,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,神游广漠、寄情太虚,有餐露服日之思,名曰道情。唐代有了道曲,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,虽然道情出现的早,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。
在谈及郸城道情筒发展时,杨老师说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郸城道情筒的演绎方式也跟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在一直改变,唱响时代新基调。
随后杨老师向实践队员们演奏了自己编辑的曲子。曲子的内容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疫情期间卓越的领导能力。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探索,杨中英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情演唱风格。她的唱词生动风趣,通俗易懂;叙述、旁白、对话,运用自如,且能摹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,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;她的嗓音高亢、音质清亮,唱腔抑扬顿挫,时而慷慨激昂,时而哀怨抒情,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通过本次活动,更加了解郸城道情筒,更加激发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,提升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,也增强了同学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信心。